你好,我是Kevin,见字如面,这是为你寄来的第 12 封信。

这次来信,讲讲在一次深夜畅聊中我对悲观和乐观的理解。

乐观与悲观

悲观和乐观是人们看待事物的不同认知态度,也是一种情绪。如果我们把这种情绪感受的来源分为思维和体验。那么就会有四种组合,分别是思维乐观,思维悲观,体验乐观和体验悲观。

这样说可能有些抽象,我们举个做饭的例子好了。两个都不会做锅包肉的A和B,想做一次锅包肉。

A说:”这还不简单,照着菜谱先这样后那样。“

B说:”可能没这么简单吧,浆肉和过油都很难的。”

A说:“多说无益,我这就做一次”。

紧接着,翻了翻菜谱,A就是开始做了,结果一塌糊涂,差点没烧了厨房。

再看B呢,先对着菜谱研究了半天,然后开始浆肉,调汁,可能有点炒菜的底子,最后还真做成了,味道也不错。

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想说明四种组合的不同。就像A一开始那样,还没做就认为事情不难,这是一种思维上的乐观。仅凭着脑子里的想象而低估了事情的难易程度,往往就会产生这种思维上的乐观。通常「脑子学会了,手还没学会」说的就是这种。

再看B,因为没做过,拿不准,所以会认为事情很难,这是思维上的悲观。

等两个人都真正实践过一次后,有了对做锅包肉真实而具体的体验,A就变成了体验上的悲观,B变成了体验上的乐观。

这里的乐观和悲观并不仅仅是一种情绪,更想表达的是在体验过程中你获得究竟是正向的反馈,还是负向的反馈。

体验上的乐观对应着正向反馈,悲观对应着负向反馈。

如何应对

通常思维上乐观的人,往往在体验上悲观;而思维上悲观的人,往往在体验上乐观,我就是后者。

对于我这样的人,一般会遇到什么问题呢?我总结了下可能有这样几种:

  • 不敢尝试。因为思维上的悲观,进而产生了畏难情绪,担心自己做不好,所以迟迟不肯行动,一直停留在原地。
  • 不能理性看待自己。从最后体验上的乐观可以知道我们是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,但是因为没做过导致了思维上的悲观。这种心里预期和实际预期不一样的反差,就是我们不能理性,正确的看待自己。

那如何突破这些问题,我认为从以下两点进行尝试:

  • 降低预期。这条本来想写「勇于尝试」,多么简单又直白的建议(好像跟没说一样,大道至简嘛)。仔细想想,其实想说勇于尝试的背后还需要降低预期。思维上的悲观者,往往也是完美主义者,压倒他的不是思维,而是思维下过高的目标。太想把一件事做漂亮,做完美,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时候,不会轻易开始。所以,适当地调整自己的预期,降低标准,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正反馈来达成最终的目标。
  • 学会经验的复用。如何理性看待自己,这是一个有点“道”的问题,不好作答。我就从“术”的角度讲讲吧。有太多事情是我们没有做过的,也有事情是我们熟悉的。当面对新事物的时候,可以想想「先前的」「已有的」的经验是不是可以迁移,可以复用。如果有,这件事是不是可以照猫画虎地试着解决。通过这个思维过程,试着缩小心里预期和实际预期的差距,从而达到正确地认识自己。

那对于前者,一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?

我想可能会出现自信与自我怀疑间的横跳。思维上的乐观,只需要想就可以了,但在具体实践中,却遭受了体验上的悲观,这种负反馈容易造成对自我的批评和怀疑。

如何破解?可以向古人学习,陆游在《冬夜读书示子聿》中写到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所以实践出真知。

其次,尽量避免过多地自我批评和攻击,要正确地认识到「不是事情有多难,只是你乐观估计了而已」,降低预期,慢慢摸索就会成。

同样地,前者也面临不能理性看待自己的问题。想要缩小思维和体验上的差距,就需要做到「先有调查,后有发言权」。也就是说先去实践和体验,然后再下结论。

尽管前者和后者都存在不能理性看待自己的问题,但在解决问题的层面。前者需要更多的关注体验,从实践事实找依据,而后者需要更多的聚焦思维,从先前经验出发,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。

理性乐观派

记得前领导对我也说过类似的话,说我是那种明明可以做到100分,却看起来像只能做80分的样子。同样的,有的人就是那种明明只能做到100分,却看起来像能做到120分的人,反映的就是这种思维上的乐观和悲观。

我认为悲观和乐观,只是每个人对事物的反映机制不同而已,没有绝对孰优孰劣。

不同的场景里,我们需要找到适合的思维。就像听见狮子的嘶吼,我们来不及反应就知道拔腿就跑,这是刻在基因的东西。

尽管改变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态度很难,但是一旦你意识到它的存在,问题就解决了一半。

有人说「悲观者往往正确,但乐观者往往成功」,但我更希望我们都是理性的乐观派。

好啦,本周书信就到这里,你可以觉察下,你身边的人都是哪种类型。

本期推荐

本期推荐马特·里德利的《理性乐观派: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》

悲观者总是宣称情况正在越来越糟糕,比如20世纪60年代的人口爆炸,全球饥荒,70年代的资源枯竭,80年代的酸雨,90年代的瘟疫,甚至21世纪的全球变暖。

但是纵观人类的整个历史,你会发现人们的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。本书不光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,还解释了原因。技术的发明,物质的交换,专业化的分工,创造出加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。我认为这本书很好地诠释了悲观与乐观,值得一读。

6971687696941_.pic

这里是凯文的生活随想,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,欢迎转发分享。

往期推荐

PS:

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和思考。当我们想交流的时候,如果对方正好能够接住你的话,并由此你来我往地产生了很多思想的碰撞,那真是很幸运的。

这就像在一个孤独的星球上,独自漫游的你突然碰到了一个同类,那样的开心和欣喜。

本期书信的话题就是我跟我老婆在SoulTalk中碰撞出来的。所以亲密关系中彼此能够聊得来,真得真得很重要。

好啦,最后以村上春树的一个小故事作为结尾吧。

“最最最喜欢你,绿字”

“什么程度?“

”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。“

”春天的熊?“绿字再次扬起脸,”什么春天的熊?”

“春天的原野里,你一个人正走着,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,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,眼睛圆鼓鼓的。它这么对你说到:‘你好,小姐,和我一块打滚玩好么?’接着,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,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,整整玩了一大天。你说棒不棒?“

”太棒了。“

”我就这么喜欢你。“

——村上春树《挪威的森林》

qccode_for_wechat